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登記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成立時間:1991年1月
導航
東方藝匠
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級論壇召開
來源:
(原標題:聚智非遺 | 50余位專家在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級論壇說了啥?)
可持續發展、責任界定、差異化、多樣性、社區參與、兒童教育、青年力量、重視宣傳出版……這一系列關于非遺保護的關鍵詞,來自于“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級論壇”。
從波蘭到中國杭州,“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級論壇”已相繼舉辦兩屆,并將持續進行。這場匯聚了中國與中東歐十多個國家非遺保護專家的盛會,通過實地考察、議題討論、互動交流等形式,探尋著讓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最佳路徑,思索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9月18日—21日,“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級論壇”在杭州如約進行,圍繞“大匠至心·手創造的文化記憶”的主題,50余名國內外專家和工藝家代表展開了對話交流。
談及論壇落地杭州的原因,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外聯局參贊張忠志說,浙江是擁有中國最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省份,能為各國非遺保護提供卓有成效的實踐與探索。
而首屆論壇的主要協調人,波蘭非遺委員會副主席漢娜·史瑞波也直言,對于此次在中國舉辦的論壇,中東歐國家期待已久。
此次論壇,各國參會專家遞交了36篇論文,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區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獨特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得的經驗、所碰見的挑戰和所預期的風險。
在論壇主題之下,“傳統工藝的可持續發展和傳承路徑”“傳統工藝與生活方式”“傳統工藝與文化認同——‘一帶一路’上的傳統工藝”“現代影像記錄與工藝文化保存”等議題討論也精彩紛呈。關于傳統手工藝發展中的責任歸屬、邊際界定等問題,成為專家們討論的熱點。
責任界定
誰應該為傳統工藝的可持續發展負責?非遺專家的責任范圍有多大?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的因素有多少?在推動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責任歸屬模糊是許多專家都困擾的問題。
波蘭非遺委員會副主席漢娜·史瑞波認為,非遺可持續包括專家資源、信息資源、個人關系、審美哲學、權利分享等多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她提出,在進行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自我反思——制定一種管理制度時是否存在責任交叉重疊?是否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我們的局限在什么地方?
社區參與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社區一直起著關鍵的作用。但社區資金來源與分配、活動的組建等問題并不容易解決。而且過于強調社區的重要性,也容易導致一種地方或者群體的保守主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名俗學會副會長安德明教授認為,非遺保護或者以社區為中心的非遺保護,它只是一種策略性的手段,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而不是我們要解決的最終的一個目標。這背后最終關注的是要對全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一個解決的途徑。
塞爾維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比爾亞納·德約爾德耶維茨·博格達若維茨則以扎拉庫薩的手輪陶器制作的保存為例,分享了塞爾維亞如何通過展開各種活動使社區的參與度增加。
匠人精神
針對傳統手工藝人如何看待心與手的關系,南京大學教授徐藝乙結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指出,傳統手工藝的訓練實際上是訓練人的手和心的協調,手工藝人的技是需要反復訓練的,只有把技術完全掌握之后才能上升到藝,變成一種藝術、藝能,變成一種可以供身體驅使的功能。在他看來,訓練的最高境界叫做“心手合一”,忘記技術并不是說不要技術,而是這個技術已經成為他身體的一種本能。
青年力量
在快速發展時代,傳統手工藝總是不如其他行業能夠吸引到年輕人的目光,參與到非遺保護與傳統手工藝行業中的年輕人也總是“供不應求”。如何在擁有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框架內保持傳統工藝的活力?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到傳統工藝之中?
這個問題,克羅地亞民族博物館主任戈蘭卡·霍爾揚認為,應該從兒童教育入手,在童年的時候就激發年輕人對傳統工藝和手工制作的興趣,讓他們去了解傳統工藝背后的故事。此外,還應該改善傳統手工藝的從業環境,以此來吸引年輕人。
“無論作為應以‘生產性方式’加以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作為參與當代社會實踐的活潑生產力,手工藝的活態文化記憶功能都具有對民族和國家的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的重要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呂品田在論壇開幕式上強調,振興手工藝是踐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的最有效的途徑。
除了主旨演講與議題討論外,本次論壇還安排了考察與體驗活動。以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為起點,專家們相繼考察了手工藝活態館、百年老字號王星記、中國美術學院民藝館和樂堤港傳統工藝集市等地。每到一處,都有正在從事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傳承人展示精湛技藝、分享行業現狀,讓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匠心精神與手工藝人的驚人創造力,體會非遺傳承、創新、振興的中國經驗。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心相通源于人文交流。
在論壇閉幕式上,中國—中東歐非遺保護研究與合作交流中心也正式揭牌。中國以及中東歐多國的協作交流,不僅有利于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也將使人類社會文化命脈得以延續。
相關鏈接: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網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
承辦單位: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廣告總代理:北京中聞視媒廣告有限公司
電話:010-67133538
郵箱:cneescc@163.com
京ICP備18040214號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站關鍵詞: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 | 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東方文化教科文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