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登記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成立時間:1991年1月
導航
時政熱點
習近平: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
[摘 要] 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貫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華兒女高度認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使其成為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老根”,為世界上所有華人提供了“精神家園”,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一個人有自己的基因,一個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個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21世紀的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進步一日千里,各種思潮洶涌澎湃,各種學說潮起潮落。此時此刻,人們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習近平認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因此,習近平站在21世紀的時代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發,高屋建瓴,氣貫長虹,深刻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關系與生命力、影響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認為,中國共產黨提倡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這樣,就把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下子打通了、聯通了、暢通了,將它們貫通在一起、聯結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得以世代傳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時代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脈”。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從《竹書紀年》《尚書》《論語》《道德經》到二十四史,從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墨子、韓非子到文學、史學、哲學、經學、醫學等,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到“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從精衛填海、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天人合一,都屬于中華文化的范疇。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希臘等文明古國中,有的衰弱了,有的落后了,有的斷代了,有的消亡了,唯有中華民族一直延續著創造著五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一直延續著創造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中華文化把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密團結在一起,緊緊凝聚在一起,共存共榮,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的奮斗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貫穿著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家園。中國能夠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國持久發展,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中華文化功不可沒。習近平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現在,無論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還是全世界的華人華僑,都充分認同中華文化這一“民族文化血脈”。孔子及其學說,不僅得到海峽兩岸的充分認同,而且得到全世界華人華僑的充分認同。完全有理由認為,中華文化的“民族文化血脈”作用,不僅在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必然在實現祖國統一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古人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具體體現。有了這種“精神命脈”的傳承與延續,在民族危機到來時,就可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就能夠“殺身成仁”,“視死如歸”,“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14年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日聯軍“八女投江”女戰士、上海“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有了這種“精神命脈”的發揚光大,中國改革開放后,就能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大踏步趕上世界發展潮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將中華文化確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華文化貫通古今,既承載歷史、承接歷史、傳承歷史,又連接現實、服務現實、指導現實、開拓未來。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歷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延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要求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強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述問題,啟迪思維,貫通古今,為治國理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有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歷史智慧和政治智慧,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說明問題,解疑釋惑,闡述理念,推動發展,使人們從中得到啟發和啟迪,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一個突出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在美國演講時曾說:“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陜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子,我到那兒去當了農民,在那里度過了7年的時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今后能夠經常吃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賦予“小康”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作中國式的現代化。”。從此,小康社會作為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社會發展階段。2013年習近平向國際社會宣布,中國未來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從古人向往“小康”到鄧小平提出“奔小康”,從“建設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既繼承前人,又不斷創新,引領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方向。為此,他提出“精準扶貧”,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指標”,使愈來愈多處于經濟文化落后狀態的“弱勢群體”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天理,接地氣,得人心,促發展,提升黨的民望,凝聚全民共識,是習近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改革創新精神,全力以赴,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習近平曾引用《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商湯《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改革創新理念,說明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勇于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實地考察,“解剖麻雀”,集思廣益,總結經驗,主持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確定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深化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凝聚全民族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理念,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習近平多次引用法家經典“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強調依法治國重要性。他引用中華傳統文化闡述執法之道:“首先,領導干部要懂法,‘為官之義在于明法’。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明’也是讓自己懂法,在內心拉一條底線。其次,領導干部帶頭遵紀守法,所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才能讓法令順利推行。最后,領導干部執法時要公平正直,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他主持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時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全世界的莊嚴宣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歷史智慧,全面從嚴治黨成效顯著。他引用蘇轍“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來說明全面從嚴治黨、反腐倡廉是民心所向,刻不容緩。他引用《官箴》“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來要求領導干部清白做人,謹慎克己,勤懇創業。他引用孔子“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來強調為政須自身端正。他提出,全面從嚴治黨,要以上率下,“向中央看齊”。為此,制定“八項規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 把“兩學一做” 落到實處。在反腐倡廉中,習近平指出:“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一工作,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他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決查處腐敗分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他緊緊抓住全面從嚴治黨這個主題,深化反腐敗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巡視制度和派駐制度,提高反腐敗力度;健全反腐敗制度建設,制定《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提高國際追逃追贓力度。習近平說:“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加強反腐敗國際多邊雙邊合作,啟動“天網行動”,加大追逃追贓力度,將一批外逃多年的犯罪分子緝拿歸案。中國主動提出一系列反腐敗國際合作倡議,倡議構建國際反腐新秩序,贏得了國際社會尊重。反腐敗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給予高度評價。全面從嚴治黨,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提高,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
三、向世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話語體系,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協和萬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力體現中華民族的“軟實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他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際問題、闡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貿路線,成為東方與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并形成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習近平借用“絲綢之路”歷史符號,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旨在喚起沿線國家歷史記憶,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中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一帶一路”賦予“絲綢之路”全新的時代內涵——以中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發展愿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世界大國”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展現出一個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大國應有的胸懷和心志,“以天下為己任”,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人類共同發展進步做出積極貢獻。同時,“一帶一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有助于帶動中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倡議來自中國,成效惠及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協和萬邦”。中國古代經典《尚書》提出:“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意是,古代傳說,帝堯放勛,深思嚴謹,謙恭禮讓,澤披四方,普照大地,明察俊才,親密同族;同族和睦,民眾團結,協調各國,友善和睦。深刻表達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追求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家族和睦,社會和諧,“協和萬邦”的理念。由此證明,“協和萬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源頭、歷史基因與中華民族的行為方式。2015年習近平在新加坡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將“協和萬邦”點石成金,賦予中國外交時代內容,作為中華民族與各國和平共處的歷史基因予以廣泛傳播,收到巨大成效。說明中華民族一直具有能使“九族既睦,百姓昭明,萬邦和睦”的理念,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講求睦鄰友好的國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發展了、中國強大了,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和平而不是動蕩,是進步而不是倒退。歷史已經證明,中國這頭醒來的“東方雄獅”不是侵略性的獅子,而是自古以來就主張“協和萬邦”的獅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現代世界,隨著人類發展與科技進步,特別是互聯網蓬勃興起,地球已成為“地球村”。列寧說:“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鄧小平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當前,國際形勢呈現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等前所未有的“新常態”。日益嚴重的環境保護問題、氣候變化問題、資源短缺問題、網絡犯罪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構成嚴峻挑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逐漸成為各國共識。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孫子兵法》是著名軍事著作,開頭卻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精髓是慎戰、不戰。幾千年來,這些理念世代相傳,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化為中國人民的基因,滲透在中國人民的血液中,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基本常識。習近平初任黨的總書記時就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2014年習近平在德國指出:“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2017年初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全面闡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他說,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努力,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同時,他明確表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打造伙伴關系、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古人說:“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能實現。中國愿同聯合國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一論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了方向。“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法者,治之端也。”“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在眾。”“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勠力同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華民族立足中國歷史、中國國情、中國國土,吸吮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積累的精神養分,延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凝聚著十三億多中國人民的磅礴之力,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具有無比美好的發展前景,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2期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
承辦單位: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廣告總代理:北京中聞視媒廣告有限公司
電話:010-67133538
郵箱:cneescc@163.com
京ICP備18040214號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站關鍵詞: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 | 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東方文化教科文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