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欧洲杯在哪年/2025世界杯/nba球衣专卖店/1999年曼联三冠王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登記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成立時間:1991年1月

黃河頌:顧平新作《壺口旱地行船圖》畫記

來源:顧平 中國美術報

黃河頌:顧平新作《壺口旱地行船圖》畫記

 

顧平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在《黃河大合唱》旋律中成長起來的我,一直對孕育華夏文明的中華母親河有著發自內心的景仰。多少年來輾轉反側于案旁,面對“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想親近之卻又無從下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到黃河不死心。雖然“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但為母親河妝容的思緒一直徘徊在心底。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2017年夏,在一次民盟活動中,著名作家張平先生和我聊畫時說,黃河壺口有一個古老的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消失的旱地行船行業,就是上游的貨船行至壺口,若想下行,就得將貨物卸下,把空船拉上岸,然后拉至壺口的下游再裝上貨,才能繼續前行。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對于張平先生點撥話語,我的內心陡然升起創作的欲望,于是有了山西考察之行。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在山西省民盟省委的幫助下,到了吉縣,采訪了當年旱地行船的纖夫和喊號子的艄公,后又到壺口領略氣勢磅礴的瀑布并至往日行船的河灘,感受旱地行船的氣息。從收集到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看,旱地行船源遠流長,以至舊時這里還有非常熱鬧的集市。清朝后期,年下船量達四五千只,日流量在四十至五十只之多,拉一小船需要八十多人,拉一大船需要一百五十余人。民國期間在此設機構管理,保證貨船上下的正常秩序,即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棗船下運。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行船在壺口,河兩岸是山西和陜西。“鐵肩擔道義”,波瀾壯闊的黃河歷史緊緊和堅強的肩膀聯系在一起。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回來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創作這幅作品。作了許多草圖,希望從朦朧的草稿中尋找到創作的感覺。我畫了一部分造型和線描人物,又翻閱了許多黃河纖夫的圖片。現實的動態總是有些夾生,即使擺造型寫生也難達到內心的祈盼。一番比較之后,覺得要發揮國畫的意象特長,重點展示萬眾一心,砥礪前行的氣概。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畫面創作首先是“向前進”的節奏感,我用人物的大小形成視覺的遠近,這是一個平面的感覺,是傳統繪畫對空間的認識。李白的詩意一直在腦中回旋,潛意識地將人置于水岸的交叉點上,天水一色,黃河之水上接天,下連人,天地人融為一體。纖夫的腳踩著河床,節奏統一。它是同心協力拉船的標志,每一個個體的運動連結在一起形成整體向前的強大力量。號聲響齊心協力力量強,黃河涌浪向前方,畫面氣象追求李白詩意。《將進酒》充滿著浪漫色彩和豪邁,故而用長線表現波浪,水面開闊而飄灑更符合詩的意象,人物凝重水放浪,兩者輕重相對,一張一弛,相映生輝。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其次,畫面要體現泱泱五千年的文明符號。雖然旱地行船處是泥沙,在纖夫的腳步下已經非常堅實。然而僅僅畫泥土似乎簡單了些,這幅畫不是寫實作品,不是歷史印象的記錄,它應具有浪漫的現實主義色彩。所謂現實是指旱地行船這事本身,它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創作這幅作品是借行船之事凸顯人的精神氣質和黃河的胸襟,兩者結合在一起則義薄云天,勇往直前。于是想起了博物館的彩陶、青銅器、瓦當等黃河文明的積淀。仰韻文化的彩陶是黃河文化的遠古經典,其強力節奏的線條感充滿著張力,彩陶的敦厚具有樸實的力量感。商周的青銅器是我國青銅鑄造的巔峰,凝重而肅穆,工藝的精美充滿智慧,也是黃河文化的一個象征。秦漢瓦當大氣簡約,更具一番大象無形的浩然正氣。黃河兩岸的歷史文化無不彰顯著華夏文明的精神所在。它們是泥土,泥土中蘊藏著歷史,故而在纖夫的腳下加以陳列。船又該如何畫,整船太實,太重,畫半只,船只是一個象征,它必需有重量感,因為要拉它,但也要有節奏和運動感,要符合整體的動感,于是用波浪來沖涌它,使它既沉穩而又有節奏。況且船將上岸總是和水相連,巨浪沖船也在情理之中,還多一份藝術的浪漫。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最后是筆墨和形的取向,繪畫的行筆用線是國畫創作的重要環節,多年來我一直研究人物山水畫,對人物造型的研討也是筆耕不輟。自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到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以及明代吳彬的《五百羅漢》等,還有近代名家的人物畫,我都悉心學習。此畫人物適合用線勾勒,不畫光影,直奔主題,開門見山。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如何選擇造型令我反復思考。黃河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中華文明史滿載著勤勞和智慧。于是決定老中青結合,年青具有活力又洋溢著聰慧,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年長的飽經風霜卻又睿智滿滿,是歷史的承載。旱地行舟,齊心協力,號聲響起,眾志成城,充滿著勞動的歡快和熱情,是人與自然美好的贊歌。人物勾線以書法行筆,賦彩以赭色為主,追求色彩透明而干凈,畫是用十一張六尺整紙相連。
 

壺口旱地行船圖(局部)
 
題款作五言古風《壺口旱地行船圖》:

黃河萬古流,壺口百丈崖。

船運止崖側,旱行下龍灘。

號角連天響,巨纜鐵肩擔。

纖夫齊努力,移舟孟門灣。

 
 
—— 顧平
  2020年6月26日于北京
 
 

 

 
顧平

顧平,1960年生于江蘇鎮江,祖籍江蘇南通。曾任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
承辦單位: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廣告總代理:北京中聞視媒廣告有限公司
電話:010-67133538
郵箱:cneescc@163.com
京ICP備18040214號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本站關鍵詞: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 | 東方文化研究會教科文專業委員會 | 東方文化教科文專業委員會